青海金融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国际刊号:1007-841X
国内刊号:63-1021/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8437 人次
 
    本刊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对青海省大通县财税收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文章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财税收入受奎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财税收入 金融危机 影响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26-02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主要依靠驻县工业企业的青海省大通县财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财税收入持续负增长,给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压力。如何确保收入进度、保持收支平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大通县财税收入的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十分严重。大通县是个工业大县,财政收入70%以上靠的是驻县企业税收,长期以来对驻县大企业的依赖度较高,受经济危机影响更加严重。
  1.经济增速减缓必然会使财政增收难度加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扩大和蔓延,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工业产品价格下跌,产量降低.利润减少,全县工业产值从2008年11月开始首次出现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一季度,全县完成地区I业总产值25.36亿元,同比下降29.14%:完成工业增加值(现价)8.52亿元,同比下降4.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现价)26.4亿元,同比下降21.54%。同时,受增值税转型等相关改革政策影响,税收减少,财政增收的外部压力日趋增大。一季度,大通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950万元,比年初预算少收2013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5%,减收1521万元。
  2.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由于各方面对公共财政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财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保增长、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都需要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全县的财力总量小。对上级财政的依赖性高,在2010年的经济形势影响下,省、市的转移支付也套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减缓,就业压力增大,需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困难群体支出,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创卫工作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这些因素必然导致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3.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还很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省对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基层的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经济总量小,财力规模较小,财政提供公共服务和集中资金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各方面欠账仍然较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任务艰巨。
  4.目前的机关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勤俭节约意识不强,花钱大手大脚,财务管理混乱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虽然当前全县财税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也蕴含着一些新的历史性机遇。一是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以及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财力的支持,克服困难.统筹协调。推进大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从全县来看,近年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效应、招商引资的效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好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三是在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下,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将明显高于往年。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大通县实施,项目对经济的拉动将进一步强化。四是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财税征管机制不断完善,征管手段不断强化,组织收入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县上下跑项目、争资金的意识明显增强.顷目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为全县财政和专项资金争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财税政策措施
  
  1.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切实增强财政实力。一要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税源分析。进一步加强财政、发改、统计、经济、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间的联系,建立联系机制,密切关注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变化,密切关注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变化,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加强对税收形势和税源状况的分析,进一步提高组织收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二要健全综合治税体系。强化税收管理。强化部门联动,完善信息共事与综合治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综合治税,形成政府管税、部门抓税、社会护税、群众协税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财税收入监督.确保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八库。建立完善税源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查找税源活动。积极寻找税收增长点和臆蔽点,把潜在隐蔽的税源和可能流失的税源查找出来,转化为税收收入。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积极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收稽查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建立重点企业税收档案。健全动态税源监控体系.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防止税收混库和流失。严格发票管理.促进以票控税。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动态管理,及时做好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查、清理工作。三要坚持优化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围绕优化创业环境、吸引投资、推动发展研究新形势下的财税工作,拓展思路,延伸财税工作内容,更好地发挥税收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认真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特别要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扶持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以落实好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县域内创业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协调相关部门主动深入企业,宣传政策。加强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税收征纳关系。四要继续深化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合理挖掘专项收入增长潜力,不断增加政府可用财力。
  2.积极培植壮大财源,加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一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和项目争取工作力度,强化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以及省市出台的相应政策机遇,主动跟进,围绕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认真准务和争取国家、省、市建设项目,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栽体,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落实和专项资金、上级转移支付、财力补助资金到住。二要扎实做好项目工作。抓好项目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库建设,编制一批符合国家投向的项目,储备一批有规模、上档次、有竞争力、关系大通长远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向国家部委、省、市衔接汇报。使大通的优势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抓好已确定的项目,对照建设任务和要求,尽快落实业主和资金,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如期完成。抓好正在申报的项目,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抓住重大项目争取工作不放松,确保申

报项目早日申报成功。积极储备更新项目,做到一旦有机会就能及时上报,努力开创储番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工作良好局面。三要全力促进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因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为企业服务工作力度,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突如服务企业措施的改革和创新,落实好各项服务和扶持措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健康发展。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费力度。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做好“三通一平”配套建设和协调服务。牢固树立全民招商意识,发挥部门作用,明确责任。包干任务,充分利用“青洽会”等各种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招商引资增加新的财源。
  3.加强资金支出与使用监管,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支出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一要保障重点支出需求,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职工工资按时发放.确保社会保障资金落实到位,确保维护稳定支出,确保法定项目的支出增长。:要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一般性行政开支,力求行政支出零增长。三要加强预算的执行监督。要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强化对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监察等各方面的监督,高度重视审计结果的延伸运用,抓好审计建议意见的落实,切实维护财经法规和预算的严肃性。四要严格财经纪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部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审批工作要求,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五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建立支出动态分析和监控机制,不断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制度.特别要加强中央和省市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确保各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六要坚持厉行节约。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强化制度管理,落实节约措施,坚决制止奢侈浪费。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青海金融》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青海金融》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